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源远流长,其中农业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。在非洲广袤的大地上,中国农业企业和农业专家带来了资金、技术、经验,帮助非洲国家减少饥饿和贫困,发展农业生产。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减少贫困提供中国方案,贡献中国力量。
1、“铁娘子”何望的非洲鱼水情
地处东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是非洲海拔最高的国家,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,农业发展也比较薄弱。但是有一位来自中国湖南的女性水产专家,把淡水养鱼技术带到了这里,经过8年的努力,让非洲屋脊上的人们也吃上了自己养的鱼。她就是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望。从2003年开始,何望已先后8次到埃塞俄比亚进行水产教学援助。
学院藏身原始丛林中
2003年,何望通过层层选拔,成为援非专家的一员,从此与非洲大陆的结下不解之缘。
尽管出发前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心理建设,但初到非洲时的所见所闻,还是让何望大跌眼镜。即使住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,随处都能听到鸡鸣狗吠。从亚的斯亚贝巴出发一路向南行驶约180公里,再右转进入火山石铺就的土路行驶约50公里才能到达阿拉格技术职业教育培训学院。没有围墙,简陋、低矮的校舍就隐藏在方圆4200公顷(63000亩)的原始丛林里。
生活在阿拉格技术职业教育培训学院,何望练习的第一件事,就是与动物朋友们和平共处。白天,猴子随时可能溜进房内顺手牵羊拿走食物,窗外边野猪、豪猪会到处乱跑,院子里栽种的木瓜会被狒狒损坏,夜晚野狼的叫声在旷野传递很远。遇上刮风下雨,停电停网也是经常的事,何望打趣说:“失联是在学校里的新常态。”
她“承包”了学院的13个鱼池
何望在阿拉格技术职业教育培训学院同时教授理论和实践课,第一年由于教学用具的匮乏,很多理论只能纸上谈兵。此后每次暑期回国,何望都要亲自带回两大箱教学用具,只为让学生们对水产知识和技术更直观了解。偌大的校园竟然没有一个可以供教学实践的鱼池,这一直是何望的一个心结。
即使没有现代化的挖机工具,也阻挡不了湘妹子何望“霸蛮”修鱼池的决心。2014年,何望带领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花了几个月时间,一锄一铲挖出了埃塞俄比亚高校的第一个标准化鱼池。沙壤土保水性很差,何望用3种材料制成混合土,又使用薄膜、混合土及水泥三层做池塘壁,建成了当地第一个“三合一”鱼类养殖场。如今,该项技术已在当地推广。
何望带领团队在阿拉格技术职业教育培训学院共修建了13个鱼池,分别承担着苗种池、孵化池、成鱼池等功能。何望也因此在当地拥有了“铁娘子”的外号。而建成后的示范基地果然也不负所望,成为埃塞俄比亚全国各地大学生、技术员、农民的培训基地,何望坦言,由于中国渔业专家的帮助,至少可以节省当地一二十年的渔业发展过程。在津巴布韦援助时,何望还利用粪肥发酵修建水塘,建成了4个标准化鱼池,变废为宝,改变了津巴布韦传统养殖模式。
中国力量正在改变非洲
“2003年,我女儿才11岁多,在我去埃塞俄比亚一个月之后,老公也前往尼日利亚工作一年。那年,一家三口在三个国家,女儿只能托付给朋友照顾。”何望说。
如今,何望在埃塞俄比亚教过的学生已经有数千人,其中很多人已经成长为当地的农业技术骨干。何望说,“第一次去非洲更多是出于好奇,但之后的每一次前往,是从心底里感觉那里需要中国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来改变现状,我在无形中和那片土地有了深深的感情。”
“这些年在埃塞俄比亚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,很多重点工程的建成,为当地百姓的生活带去了很多改变。”何望在亚的斯亚贝巴坐上了中国修建的轻轨,自豪感油然而生。何望说,“非洲缺少水产专家。在我身体条件允许的状况下,我希望不断将中国的先进水产技术传授给他们,让当地的水产养殖业蒸蒸日上。”
2、杂交水稻专家的非洲合作社
隆平高科是我国著名种业企业,2017年跻身全球种业企业前十强。在西部非洲的利比里亚,隆平高科不仅带去了高产的杂交水稻种子,更带去了先进农业生产方式,让古老的非洲大地第一次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的魅力。隆平高科利比里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科最近很忙,自从隆平高科援助利比里亚农业项目以来,张科每年都要往返非洲多次。
农业发展落后,还吃不上饱饭
利比里亚,这个位于西非的国家在经历长达10年的内战后,农业生产基础遭到严重破坏,国家粮食严重不能自给,每年需求粮食100万余吨,但自产大米仅为26万吨,吃饭问题长期困扰历届政府。与此同时,农田灌溉基础设施零起步、生产物资全部依靠进口、农业机械化程度十分低下,农民缺乏接受农业教育,严重制约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的种植积极性。2010年第一次去到利比里亚的张科对此印象深刻。
“当地小朋友骨瘦嶙峋的,可能一天就吃一顿饭,有时可能连一顿饭都吃不饱,现实环境非常落后。”张科告诉记者,“非洲整个农业体系和农业资源相对匮乏,非洲发展农业还属于靠天吃饭,不懂精细管理来提高作物产量,玉米种子撒下去之后他就不管了。”非洲的农业推广体系研究领域相对落后,没有好的品种,没有好的推广体系,也没有充分的农技员。
组建水稻合作社,帮助非洲农民致富
2005年9月隆平高科首次在利比里亚开展杂交稻推广,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引起了当地的高度重视。随后,隆平高科先后派出3批杂交水稻专家与利比里亚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合作,培训农业技术人员数千人。2008年隆平高科又参与承建中国政府援助利比里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。但即便如此,因为利比里亚缺乏农业政策,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成了老大难问题,此时,项目人员突然想到了国内的种植合作社,在示范中心指导下,组建了巴达维农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,创立了利比里亚杂交水稻的推广新模式。
张科告诉记者,隆平高科提供技术支持,农田种植规划,另外一个中资企业提供农资、提供种子,给当地农户进行农业生产,当地的农户出劳动力,自己自主生产。“后期其他的中资企业负责把水稻收回来,相对于给当地农户架起一个产品跟市场的桥梁,他们的产品不愁销,让他们能有积极性。”
虽然现在种植合作社初期的规模只有25个人左右,但好处已经开始显现,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开始打听如何能够参与到合作社中来。张科说,他们计划今年或者明年将合作社的模式扩大到其他水稻种植区去。
张科给我们算了一笔账:在合作社种植1公顷的水稻能生产5吨谷子相当于3吨多大米,能卖3000多美金,抛掉人工、成本之外,利润远超当地打工的人。每位种植户可以得到200~300美金,而且当地种植户都是以家庭为单位,相当于带动整个家庭致富了。
中国技术为非洲农业发展注入强心剂
如今,中国专家正在帮助利比里亚建立杂交稻培训中心,筛选培育了适合利比里亚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7个,杂交玉米品种2个,引进筛选蔬菜品种20个,成功示范推广水(旱)稻栽培技术、玉米选育及栽培技术、蔬菜保护地栽培技术等各类农业实用技术100余项,辐射推广农作物种植面积2000余公顷,极大的提高了受援国内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,提高利比里亚的农业“造血”能力和可持续发展。
张科说:“农业不管处在什么阶段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,他永远都是中非合作最重要的环节,我对中非农业方面的合作是非常有信心的。从我们来讲,相当于利用我们中国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帮助利比里亚做一个规划,希望他们未来能够自这种框架下,把农业更好的开发和推广。”
近年来,加快“走出去”步伐的中国农业不断助推非洲农业现代化,为“非洲农业技术”添砖加瓦。我们也有理由相信,中非合作的前景会更加广阔,中非命运共同体会更具生机活力。
本文来源:中央广电总台央广中国乡村之声《三农中国》(微信号:三农中国)
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,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0 Comments